我的驻村帮扶故事——泥土沾衣处,民心贴近时
文/四川省中医医院 罗宏智
2024年盛夏,我带着乡村振兴的热忱,来到德威镇金洞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光阴如梭,岁月无声,我跟着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
抢通生命线的七十二小时
去年7月底的暴雨来得又急又猛。凌晨三点,村支书急促的敲门声传来:“罗书记,一组到二组的路塌了!”我抓起雨衣冲向现场,只见泥水裹挟着石块翻滚,道路已被山体滑坡吞噬。“山上还有三十多户人家,必须抢通!” 我和村两委干部、抢修队员顶着风雨清障,轮流警戒落石,争分夺秒挖泥填坑。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雨水,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当最后一块巨石被铲开,看着村民骑摩托车顺利通过时,浑身泥泞的我们瘫坐在泥地里,笑得格外灿烂。
路通了,饮水难题又摆上台面。我带着工作队翻山越岭找水源,鞋子磨破、脚底起泡,终于在邻村找到一汪清泉。起初对方担心影响自家用水,我带着村会计跑了五趟,算清用水量、承诺共同维护,才打动了邻村书记。当新水管铺进村里,老李拧开龙头接水时,眼眶通红:“这水甜得很!”
让健康之风吹进农家院
在驻村日子里,我发现村民"三高"问题严重,便自购广场舞音响、乒乓球拍,又向单位申请了血压仪、血糖检测仪。组织广场舞、健康讲座,用土话讲解防治知识。起初只有几人参与,后来连李大爷都成了乒乓球常客。
今年5月,为充分发挥医院中医特色优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医院将贴心诊疗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义诊那天虽下着小雨,村民却排起长队。常德贵教授给张大叔开了中医处方,樊效鸿教授教李大爷做关节康复操……看着村民们的笑脸,我忽然明白:驻村工作就像中医调理,既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既要解燃眉之急,更要谋长远发展。
从核桃到山鸡的增收路
解决了生活难题,还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金洞子村的核桃品质好,往年总愁卖。我发动身边资源,帮村民卖掉一千两百多斤,增收七千多元。捧着钞票的村民围着我说:“罗书记,你帮我们打通了致富路!”
今年春天,我们又搞起跑山鸡养殖。我主动出击,找到了两家爱心企业捐赠了3000多只鸡苗,我和村两委推行“党员带头试养”,选了3户有经验的农户当技术骨干。投放鸡苗那天,养殖户老倪摸着毛茸茸的鸡苗,激动地说:“这小家伙可是金疙瘩啊!”按照规划,试点成功后每户每年能增收两三万,将来还要打造“金洞子跑山鸡”品牌。
一年多的驻村时光,让我从“外来客”变成了“村里人”。看着通村路上往来的车辆、文化广场上欢快的身影、养殖场里叽叽喳喳的鸡苗,我深知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脚下的泥土、手中的工具、心中的牵挂。未来的路还长,但只要和村民一起干,金洞子村的日子定会像山上的朝阳,越来越红火。
驻村信息
作者系四川省中医医院驻泸定县德威镇金洞子村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