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推进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产业推进

科创赋能 集聚成势 多地走出中医药产业特色发展之路

发稿时间:2023.03.28 来源:四川中医药 点击:1050
       近年来,四川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实现点位突破、引领发展,资源优势加速向经济优势转化。全省多地“分类施策、辨证施治”,走出了中医药产业集聚区特色发展之路。


彭州天府中药城
打造现代中医药高品质科创空间  



       被誉为“千年药乡、百年药城”的彭州市,是全国知名的川芎道地产区,集聚了四川新绿色药业、成一制药等中医药大健康企业200余家。位于彭州的天府中药城,聚焦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平台聚集的方式,奋力打造现代化高品质科创空间。按照“人城境业”融合发展思路建设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的幸福科技园。正积极建设成都中医药大学天府中医药创新港和四川中医药职业学院等科创配套及高校项目。建成“湔山堂”中医文化体验馆,并成功举办2022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等。

       天府中药城不仅有聚焦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洞见孵化器和中科院微电子所彭州智慧产业创新中心等孵化创新平台,还引进恒智泰等优势CRO转化平台,同时正加快建设中医药分析测试中心、中试平台等公共平台,吸引两院院士等10名行业领军人才在园区企业参与科研项目。目前拥有国家中药配方颗粒质量与疗效评价重点研究室等各类创新平台19个,累计孵化项目18个,在谈项目超20个,拥有在研创新药30个,在研高端医疗器械15个。


三台麦冬
科技赋能 全链条产值达40亿元
  


       “中国麦冬之乡”绵阳市三台县,常年种植“涪城麦冬”6万多亩,麦冬产量占全国总产量70%以上。2017年挂牌成立四川省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制定麦冬种苗质量标准、等级标准、生产种植规程等规则规范并在全县进行推广,同时邀请土壤、种植、药学、食品研发等相关领域专家开展麦冬全产业链攻关。目前,研发出麦冬饮料、麦冬膏体食品和日化品等产品实现了全链条产值达40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

       当地政府对麦冬种植环节进行治理,并通过灌溉微电水替代化学农药等方式,提升了麦冬原材料的品质。目前,三台县涪城麦冬已进入首批100个可以出口欧盟和使用欧盟官方标志之列。产区成功创建为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麦冬)质量安全示范区,麦冬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被列入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并入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名单。三台县还将加大微电水、竹纤维等绿色技术的推广,实现麦冬零调节剂,零农残种植,同时提升麦冬粗加工、仓储、物流的水平。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大投入,研发出更多的麦冬衍生产品,助推麦冬产业高质量发展。


内江天冬
创新推动发展 打造百亿产业
  


 
       “中国天冬之乡”内江市东兴区,充分挖掘道地药材天冬独特资源优势,将天冬培育成全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的大品种。按照“一镇一园区”布局,打造14个天冬种植园区,通过“天冬+玉米、大豆、高粱、桑树、景观树”等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一亩两收益”。积极引进或培育中医药大健康精深加工企业,筹建天冬酒基地,启动建设符合GMP标准的区域院内制剂中心,积极构建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重点、药食两用品种为特色、中药商贸康养为延伸的现代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身价”,形成长效、可持续发展模式。

       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种植户”“合作社+种植户+基地”等产业运作模式,打造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鼓励以村、组、合作社为单位,由村委或能人牵头组建中药材院地等资源集中连片开发;推行粮药、林药、菜药、药文、药养等综合经营模式,着力打造现代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打造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数字化应用平台,实现中药材基地种植全过程追溯信息的管理。东兴区还将大力投入中医药科研工作,优化天冬快繁技术体系,制定内江天冬种苗质量标准(试行),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进行天冬资源鉴定与评价、天冬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天冬品比试验,研制天冬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DUS)测试指南,研发天冬科研生产服务信息系统,开展天冬测土配方施肥及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天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兴文苗药
完善产业链条 有力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中国苗医苗药之乡”宜宾市兴文县,结合自身优势,完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中苗药材种植、医药加工仓储、苗医药康养产业,有力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编制《兴文县中苗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全县淫羊藿、枳壳、泽泻、黄精等中苗药材种植面积达3.6万亩,建设规范化中苗药材种植基地10个。产业发展中突出精准扶贫,带动1350名贫困群众增收,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获评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大力推动大健康医药产业集群聚集,在四川兴文经济开发区引进康养企业和中药饮片厂,新研发乌灵参面等苗医药食药同源产品,构建中苗医药研发制造、仓储物流配送的产业链条。兴文经开区中苗医药产业实现营收5亿元/年。挖掘生态、资源等优势潜力,加快苗医药向旅游业、餐饮、保健等相关产业领域渗透,聘请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专家指导苗医药康养产业发展,制定亚健康人群个性化康养方案,建设一批以苗医药康养为主题的养生休闲旅游基地,积极打造成渝地区高品质休旅康养目的地。仙云峰中苗医药康养度假基地2022年成功创建为市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达州“秦巴药库”
标本兼治破解产业发展顽疾
  


       达州市地处秦巴山脉生态系统核心区,素有“动植物基因库”和“秦巴药库”之称,境内有野生中(草)药资源2386种,中国药典收载431种,规模化人工栽培道地药材89种。达州市将中医药作为极具市场比较优势的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来抓,规划形成“一核引领、两翼带动、六级赋能、全域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围绕“建基地、带农户、育龙头”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品牌培育和质量提升工程。启动《达州市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地方立法工作,旨在增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发展合力。

       通过构建“医疗机构+中药企业+种养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把农民利益分享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推动联合发展。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将达到200亿元,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地奥天府、自强药业、聚元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已成为以药业为核心,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正积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达州正在申报宣汉黄莲、巴山乌天麻、万源萼贝等一批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注册“秦巴药库”“秦巴药乡”区域公用品牌商标,为道地大巴山中药材注入更多的“含金量”。


巴州“巴药”
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道地药乡”巴中市巴州区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传统和资源特质优势,将川产道地药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全链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全区中医药全产业链“四上企业”达69家,中医药产值约50亿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平均创收4万余元。确定丹参、白芍、枳壳3个道地药材主导品种,全区种植道地药材12万亩,覆盖16个乡镇。投资2亿元建成1.8万亩“五星级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年产值预计达10亿元,组建国有全资企业巴中秦岭药业有限公司,引领培育15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抱团发展。与省中医药科学院、金华农科院联建工作站,开展“枳壳+”质量标准研究及种苗繁育,发布生产技术规程4项,建成良繁基地1000亩,亩产同比提升30%。

       依托中医药研发企业推动药物提炼提纯、药物研发、药品生产等精深加工,目前建成初加工厂(站、点)180个、精加工生产线23条,实现精深加工产值4.1亿元。研发辛弗林、葛根面等中医药康养产品14类,获得“三果汤含片”“乌苓苁蓉合剂”等全国独家药品批文6个,成功打造“巴州枳壳”“巴州川明参”等地理标志产品。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的川东北仓储物流基地,完善区、乡、村三级产销网络体系,打通“实体市场+电子商务”销售渠道。投资1.2亿元建成天马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一期),建成秦巴药博园等药旅融合示范点5个,打造药旅路线3条,将五星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建成药旅融合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40万人,实现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