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承创新

传承中心建设为中医药发展引进“源头活水”

发稿时间:2022.06.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成都中医药大学 刘毅 文愈 点击:115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伟大奋斗史经验,强调“两个确立”,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奠定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指引方向,在中医药领域掀起学习热潮。值得注意的是,全会公报对文化建设单独作了总结,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精华”是中华文脉发展的客观要求,“守正创新”是时代发展赋予的使命任务:一方面,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传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的底气正鼓舞着中医药基础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三位联动共建活态传承新局面
 
       中医药传承教育之“活态”,包含“活水之源”的文化氛围培育、“活人之术”的医药精华总结、“活术之学”的学术经验继承三个方面要素,引进“源头活水”旨在夯实中医药发展的文化土壤,根本上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理解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领悟,关键在于对中医药文化的系统审视与评价、定位要符合中医药学科的基本特点,发挥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学术传承之中的首要地位与功能。精进“活人之术”是中医药学科生命力的核心所在,离开临床疗效的增进和医疗技术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医药学科继承必然空洞化,丧失掉医疗服务方面的群众基础,束之高阁的遗产型保护不是传承的最终目的,也不符合活态传承的要求。活水保障源清水净,活术驱动绵延流长,“活术之学”是衔接“道”“术”的重要环节,无学而文不足继,没有百家争鸣的学派学术,中医药的实践创新空间必然萎缩。站在中医药担负历史责任、时代使命的命题下,活态传承的三位要素联动,必将顺时而为地打开新的发展局面。

 
中心引领探索活态传承新方法
 
       早在革命根据地时期,边区政府就开展了大量的中医药教育建设探索实践,如苏区医院的中医班训练、边区卫生学校等,吸纳了大量民间优秀的中医人才投入教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高等教育开始起步,中医药人才培养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对于院校教育培养模式和中医药学科教育特点的适应性问题,近年来开始有更多的灵活教育改革模式出现,如书院制试点,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书院引发业内一定的关注。同时,中心建制下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试点开始有机结合,为探索解决“传承困境”问题给出了新的方案。
 
       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2019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学术传承中心,并于同年依托该平台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共同组织了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师承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从学校层面出台《成都中医药大学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长期支持中医药传承事业。目前,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术传承中心牵头成立了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流派传承专业委员会,已确立14个传承工作室团队,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与教学名师加盟工作,制度建设初步完善,老中青人才梯队建设初具规模,正发挥中医学术传承的优势作用,着力于传统中医药传承难点、痛点的解决。

 
成效示范促进活态传承新提升
 
       中医药“活态传承”在高校的实践成效,正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反向支撑传统教学与研究,展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术传承中心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利用中心机构的联系衔接,更加紧密地把教学、临床、科研三方面统一到繁荣学术、综合育人的层面结合,实现了“1+1+1”大于3的效果。中心寓教于治,打破教学、临床的空间壁垒,先后建成立项各类国家级、省级传承工作室,包括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9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2个、省名中医工作室10个、川派流派工作室5个,完成以导师牵头、青中年骨干教师充实、长学制(邓绍先班)学生参与学习的团队建设,在工作室中,完成门诊治疗、跟诊学习与学术研讨等活动,以临床为导向,学而时习,促进师生联系,全方位推动经验传授与探讨。中心推动研究、孵化高水平中医传承性成果,活态传承真正让师承优势得以发挥,科学研究瞄准学科前沿难点,以名医、名师的教学、训练为前提,经验技术为基础,青中年人才与长学制学生对名中医学术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并利用各类技术手段,开展各类方式的总结与成果创造,在继教项目承担,论文、论著发表,新药研发与转化方面成效明显。
 
       中医学术活态传承,是面向新时代中医药人的重要命题,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医药学科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人民群众的需求关注,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东风,推动中医药活态传承乘势而上,快速发展。